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geology怎么读音

  青年千人

  

  杨晓志,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2011.9-2012.8在德国巴伐利亚地质研究所做博士后,2012.5起担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和工程学院教授。2013年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高温高压下硅酸盐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项目负责人;2014年担任科技部973课题《基于高压实验的地幔及地核物性研究》负责人,曾获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2012年)、德国洪堡学者(2009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从事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研究手段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和传统地球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地壳和地幔的结构、组成、性质、演化和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侧重点是深部地球中的流体活动和挥发份及其可能的影响,主要工作包括:硅酸盐矿物的导电性、含水性、光谱学性质以及早期和深部地球 的氧化还原状态和效应。

  研究方向: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从事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

  

  惠鹤九,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地球化学专业,后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地质科学系留学,200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曾在密歇根大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诺特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中组部的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曾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主要研究方向是行星物质研究和实验岩石学,通过天然样品分析、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以及数学模型计算,研究月球和行星的地质演化。在包括《Nature Geoscience》、《Geochimica et osmochimica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国际一流SCI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篇。主持课题有:1.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4-2017;2.NASA(美国宇航局),Lunar Advanced Science & Exploration Research Program (LASER),2011-2014。

  研究方向:(1)实验岩石学;(2)行星地球化学。

  

  李伟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2006-2009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博士;2009-201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球科学系,博士后;2012-2014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球科学系,助理研究科学家;2014年11月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在研项目有: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白云石与水溶液之间镁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实验标定;2.中央组织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开发,基础理论,和地质应用:(1)新同位素工具的开发:K稳定同位素,Sn稳定同位素;(2)金属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实验标定;(3)重要化学反应的同位素稀释剂反应动力学研究;(4)Mg,Cu,Fe同位素对成矿作用以及重大地质事件的示踪。

  

  李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化学专业,2003-2006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专业,硕士;2006-201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球化学博士;2010-2014年,美国特拉华大学特拉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2014起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和工程学院任教。兼任Geochemical Transaction编委、美国化学会地球化学分会会员、美国矿物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分子环境地球化学、土壤修复技术、表面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1.矿物-水溶液界面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和原位光谱分析方法的建立;2.碳酸盐锁定土壤重金属的分子地球化学机制及其土壤修复意义; 3.黄土和亚洲风尘中铁锰等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等。共发表SCI论文约30余篇,共同主编英文专著一部《Advance in the Envionmrntal Geochemistry of Mangnese Oxides》。

  研究方向:(1)分子环境地球化学;(2)土壤修复技术;(3)表面矿物。

  

  刘媛媛,2002年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士,200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201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2013-2017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17年起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在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领域发表SCI文章15篇,总影响因子达到66以上。

  研究方向:(1)微生物驱动的重金属/类金属迁移转化过程;(2)地质储存库水-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多尺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行为研究。

  优青

  

  王博,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2007-2008年在法国奥尔良大学做访问学者。2008-2010年,做台北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博士后。2008-2013年期间,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3年12月份至今,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6 年,荣获中法科技协会地球科学奖;2009年入选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计划。主要主持项目有: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 研基金“西天山那拉提二叠纪大型韧性剪切及同构造岩浆作用研究”(2009-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天山北部温泉群变质岩年代学与基底构造属性研究”(2009-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吉天山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对比研究”(2013-2014);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2013-2015)等。

  研究方向:(1)造山带构造演化(蛇绿岩成因与侵位、岩浆岩年代学与构造背景分析、变质变形作用的热年代学研究);(2)板块构造与古大陆重建(野外地质、大地构造与区域构造地质、古地磁学);(3)构造运动学(中下地壳变质变形岩石的塑性变形、(磁)组构与显微构造运动学分析)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及野外实习、显微构造学、构造物理讲座。

  

  王孝磊,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8月生,河南郾城人。200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留校任教;2008年聘为副教授;2013年8月聘为博导;2014年7月聘为教授。2006.8-10,在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GEMOC进行合作研究;2007.5-8,在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7.10-2010.12,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在职博士后研究;2011.9-2013.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onorary fellow。主要获奖及荣誉为:2006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7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008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A类);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 南京大学登峰计划(B类)。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5篇,另参与编写、出版教材和专著3部。分别为:(1) 周金城, 王孝磊. 2005. 实验及理论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北京. (2) 徐夕生, 邱检生. 2010. 火成岩岩石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本人编写第四、五和十二章). (3)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 2014.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 北京.

  研究方向:(1)花岗岩与地壳演化;(2)前寒武纪地质;(3)俯冲带岩浆作用等。主要课程:变质岩石学、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

  

  刘显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德封奖(第15届)、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获得者,主要从事计算矿物学和计算地球化学研究,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Acta、Chemic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Clay and Clay Minerals、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2010年担任欧洲原子分子模拟中心学者。2014年至今,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Exploring nature and organizing knowledge with chips and algorithms:(1) Reactivity at mineral-water interfaces;(2) Rare events simulations;(3) Advanced mineral materials;(4) Vibration spectra;(5)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 geofluids。

  主要课程:地球信息学导论、原子模拟方法:原理与应用。

  

  唐朝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青年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12年“Richard-Wolters奖”中国唯一提名人选,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入选者,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入选者。已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目前为中国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Geo- Institute of ASCE)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外担任多个国际SCI杂志的审稿专家,包括: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gineering Geology、Geotechniqu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Geoderma、Applied Clay Science、Geosynthetic International、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Engineering、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等。

  研究方向:工程地质与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论。

  

  曹剑,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西南石油大学获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研究川西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层)。2002年9月南京大学攻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油气成藏机理,2005年6月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研究)。2005年9月留校任教。荣获奖项有: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第14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014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3 年),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1年)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7年)。

  研究方向:(1)石油地质学;(2)有机地球化学。主要课程:油气资源概论、有机地球化学。

  

  李高军,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2005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地质学理学学士;2005年9月-2010年6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地球化学理学博士;2008年9月-2010年6月,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古海洋学联合培养博士。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教授。他是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刘东生奖学金,教育部2008 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排名第八)以及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获得者。2011年2月至今,担任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地学编委。参与Geology (3), EPSL, GCA(2), GRL, Chemical Geology, G3,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Aeolian Research (3), Annals of Glaciology.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PLOS ONE等杂志评审工作。

  研究方向:(1)气候变化:土壤碳酸盐微量元素古降水记录;(2)构造时间尺度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锶、锇、锂等同位素示踪与模拟;(3)亚洲风尘物源时空演化:从沙漠到太平洋,钕、锶、铪同位素示踪。主要课程:普通地质认识实习(2010级、2011级、2012级)、全球变化(本科三年级地球化学与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2010级)。

  

  魏海珍,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先后获得加拿大魁北克优秀奖学金(Quebec Merit Fellowship)和加拿大McGill大学化学系奖学金(U&G Scholarship),在McGill大学参加加拿大NSERC基金研究项目两项。2007-2009年在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研究 员。2009年至今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获得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 Merit Fellowship;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5年任南京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富含有机质低硼含量地质样品的高精度硼同 位素测定”(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校正质谱法测定氯同位素丰度和绝对原子量“(2011-2013);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 目”同位素地球化学“(2015-2017);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碳酸盐生物矿化作用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 (2015-2017)等。2010-至今,担任美国化学学会(ACS)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会员。目前在Chemical Geology、 Langmuir、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并担任Applied Geochemistry、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Transac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分析化学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1)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界面物理化学;(2)稀有分散矿产资源富集成矿规律;(3)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在环境演化和成矿物源指示意义。主要课程:实验地球化学。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新闻传播学院 殷琪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