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
——肥乡县天台山镇
一、地理位置
天台山镇属肥乡县管辖,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东部。西距邯郸市20公里,距县城8公里。地处东经114º37′至115º01′、北纬36º32′至36º39′之间。南与成安县相连,西与邯郸县接壤,北与永年、曲周二县毗邻。镇境东西横距8公里,南北纵距7.5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肥乡镇西关,西距邯郸市20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170公里。
二、环境条件
地处冀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古黄河和漳河冲积的平原上。这里土质肥沃,水质甘澈,民风淳朴。明朝《嘉靖广平府志》卷之一《封域志》记载:“是县土壤沃饶,优于邻境。……由肥乡而国而天下可肥矣”。
天台山原为山名。山在天台山村东侧。雍正十年《肥乡县志》卷一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上建天台寺。因系隋唐时期浙江天台山僧人结庵而居,山名为僧人所起,称天台山,寺称天台寺,与浙江天台山天台寺(国清讲寺原名),山名同,寺名同,法脉相连,血脉相连。天台寺传承浙江天台宗法脉,是佛教北方天台宗稀有弘法道场。
三、水陆交通
远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东西、南北两大驿道,直通山西、山东、河南和北方广袤地域,辐射四方,为交通要冲。村西、村西南有古漳河环绕。
现在,小镇交通便捷,北侧309国道过境,北距青兰高速5公里;邯济铁路和邯黄铁路从天台山村南穿过,省道曹前线和尧南线南北纵穿,西距京珠高速17公里。
四、村镇规模
天台山村为天台山镇政府驻地,全镇现辖天台山、南谢堡、北谢堡、大康堡、郑堡、肖庄、东刘寨、西刘寨、任堡、南王固、北王固、焦营、宜官堡、张达、东马固、西马固、北杜齐、南杜齐、韩堡、李堡、支村、吴堡等22个行政村,镇域人口5.6万人,镇区人口1.2万人,面积59.28平方千米。
五、社会经济
农业:天台山镇盛产粮棉,建国后,由于棉花产量高居全县之首,县政府特在天台山村建设一座“肥乡县第二油棉厂”,农民经济收入依靠单一粮农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天台山镇调整产业结构,走多元化农村生产步伐,大力推进蔬菜、食用菌、养殖业和果园发展,现在以天台山镇为中心的“中国圆葱之乡”,已经走向全国,远销国外。
工业:天台山镇是县工业发达地区。建国初,肥乡县政府在天台山村建设一座“铁木加工厂”,制造农业生产机械和木材加工,碾压钢板,远销保定和山东等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天台山镇工业有了很大变化,家具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商业:天台山镇在天台山村设立贸易市场,占地面积达30余亩,商铺林立,村民除了经营自产蔬菜和水果外,电子商行经销电脑、洗衣机、电动车等家用产品,富庶一方。
特别是去年,新农村建设,使得小镇面貌改观,在保护历史文化前提下,天台山村盖起了7栋现代化住宅楼,水电暖网齐全。现在,天台山镇市场经济繁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人均经济纯收入已达6060元。
六:“古赵文化”与“中国天台山文化”互为交融,佛教天台宗文化的延伸地
围魏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铁马奋蹄鏖战沙场的古战场就在这方热土。战国时期,这里曾蕴育过浓厚的赵文化,司马迁《史记》记载赵成侯与魏惠王曾在天台山村的葛孽城相会,共同商讨抵秦方略。《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与夫人吴娃、赵惠文王、平原君赵胜、肥义等历史名人,将这里做为“养邑”,长期居住。这里是赵武灵王夫人吴娃的故里,平原君赵胜的诞生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曾诞生了伟大的医学家、炼丹家、道家鼻祖葛洪。
天台山村古寨墙、葛孽城遗址、天台寺等古建筑遗址和历史名人,为冀南大地留下了浓浓的古文化神韵。
肥乡县最早设县在天台山村的葛孽城。民国《河北通志稿》记载:“肥乡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可知魏晋、北魏时期,肥乡县治之所在天台山村西南的葛孽城,古城遗址至今尚存。
小镇北侧15公里为广平府旧城,城墙保存完整,那里是隋唐时期窦建德建立大夏国的地方,天台山村天台寺内有藏兵洞与广平府相通。
肥乡之县名,据《河北省县名考源》(陈钢 铁卿著 1928年)载:“肥乡县置县前当为乡,县并乡字为名”。是说置县前,天台山这一带就叫“肥乡”,置县时以原名字不变,称为肥乡县。《竹书纪年》:“(魏)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王忠悫公遗书》铅印本)。据肥乡县旧志载:战国时,赵国的相国肥义,即是天台山村人,因辅佐赵惠文王而死难,后人赞许他壮烈,所以三国魏黄初二年在肥地建县时,将邯沟、列人等地并入肥乡,因是肥义之乡,故将县名命名为“肥乡”县,所以,肥乡以乡称谓最早指天台山村一带。
天台山镇,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民俗。1990年10月,天台山镇文化活动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站”。这里又是红色文化传承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便诞生了以杜秀生、王兰、孙代宗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员,他们领导冀南地区革命和抗日,为这里增加了深厚的红色记忆。李家木板年画、柳子腔戏、民间烟火、庙会、剪纸艺术、中医药文化等,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历史,一个个奇迹,一个个亮点,将小镇描绘的绚丽多彩。
天台山镇物质文化遗产
天台山镇这方神奇的土地,自古而今,人民勤劳俭朴,在耕读、技艺、治家之余,曾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物质财富,历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延续着文明的火种。小镇现存有葛孽城、古寨墙、天台寺、日落晚眺石、藏兵洞、八步三眼井、赵王路、卧牛山、古汉墓群等物质文化遗产。
一、葛孽城
位置:天台山村西南
历史年代:战国时期
原貌保存情况:遗址保存完整
现状规模:现在已经为耕种田地
空间分布:方圆十里
价值特色:葛孽城在战国时期及其以后的千余年间,一直为古代“都市”,在史学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赵成侯、魏惠王、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平原君赵胜、肥义、吴娃等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或涉足或长期居住在葛孽城。“沙丘宫变”、“围魏救赵”等故事发生,均与此地有关。如果能够发掘和恢复,能够弥补赵文化历史资源之匮缺,填补战国时期一些史学空白。
葛孽城是赵武灵王夫人吴娃的故乡,是以葛孽城别称“夫人城”;又是肥义故里,是平原君赵胜诞生地。
《战国策》上记载:“魏王抱葛孽、阴成,为赵养邑”。
公元前289年,魏昭王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把葛孽、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魏国为了连横赵国抵御强秦,将以前战争得来的葛孽城归还于赵。养邑,就是现在别墅的意思。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
公元前358年,赵魏两国国君在天台山村葛孽城相会,共商抵秦方略。
《寰宇记》:“葛孽城,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函楼别记》亦有相同的记载:“葛孽城俗呼葛鹅城,相传为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其实在赵武灵王之前这里就存有葛孽城,赵武灵王的夫人作为行宫长期居住或重新修复,似较可靠。赵武灵王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次夫人名叫吴娃,是赵惠文王之母。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出游大陵,见一名少女边鼓琴边唱道:“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吴广知道后,将自己的女儿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孟姚小名叫娃嬴,嫁给赵武灵王后很是得宠,赵武灵王赐她名字叫吴娃。赵武灵王25年,公元前301年,吴娃去世。葛孽城应该是吴娃长期居住,且平原君赵胜在此留下很多遗迹和故事,去世后又安葬在附近,由此可见与赵国宫廷关系之一斑。
瑟琴鼓声儿女情,缘洒红灯春梦醒。葛孽城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街道宽夷,人来车往,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葛蘖城建筑美观宏伟,亭台榭廊雕梁画栋,宫室殿宇金碧辉煌,城墙耸高,堞墙环绕。各宫室不断传出琴瑟之声和秦筝之韵,有诗云:“琴瑟和新声,从房列赵女。素手弹秦筝,欲老温柔乡。”反映当时葛孽城内居民生活景照。
清朝诗人赵文廉写诗襄赞“邯郸葛孽城,庶几相抗衡”,指出葛孽城可与当时的邯郸城大小规模媲美。日月更替,四季轮回。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现如今已是:“颓垣短楚没 ,蔓草荒烟平”、“故宫尽禾桼,废墟荒秦棘”。隋朝时,漳河淹没古城,仅存遗址。后人作诗怀念葛孽故城云:
古迹难寻葛孽城,武灵于此亟经营。登陴固守英雄事,鼓瑟清歌儿女情。
绿就红灯春梦醒,颓垣败础旧基倾。沙丘探毂豪华歇,剩有夫人独擅名。
葛孽城遗址常常出现海市蜃楼,每当春夏交际雨过放晴时,常在葛孽城故址现古城,城东西十余里,城墙青砖看的真切,城墙之上,持枪卫兵来回走动,场面异常壮观,犹如真城。古诗述说葛孽城海市蜃楼:“虚无缥缈间,楼橹浮于横”。葛孽城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和历代咏其遗址的诗章,其遗址今存。
二、古寨墙
位置:天台山村
历史年代:清代
原貌保存情况:保存基本完整
现状规模:现在已经得到保护并专人负责管理
空间分布:90576㎡
价值特色:古寨墙至今保存完整。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能够将古寨墙重新开发利用,不失为一处颇具北方农村特色的游览胜地。
清朝咸丰及同治年间,匪患猖獗,民不聊生。为了抵御捻军和匪患袭扰,坚壁清野,天台山村筑寨自卫,至今古寨墙存在。据健在的老人回忆,解放前,每逢冬闲之际,场光地净,土匪结伙滋扰,天台山村便打开四门,将邻村百姓安排在天台寺和各家居住,等匪离开了才各回自村,当地百姓称之为“进寨避匪”。
天台山村于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开工筑寨,按尺丈人员分工,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大部分人家搬亲亲找朋友,共同筑寨,在短短的145天内将寨墙修竣。筑寨用土,均用大筛子筛过,并按一定比例加入白灰,层层夯实。九月十五日毕工。
寨墙规模:墙宽11.55米,墙高5.61米,内墙高1.65米,总高7.26米,沟深5.94米,沟壕外路宽3.3米,总周长2438.7米,占地135.57亩,另设垛口1085个。四门各设大白龙炮和劈山炮(俗称虎头喷)以及火枪和刀矛等。
同治六年《肥乡县志》卷十记载,道宪亲往天台山村验工,由于筑寨有功,奉旨予以赵含章、孙志仁、张浚川、孙法章、孙欲仁、张杰、王功勋、康天相、张瑢等九人“保加六品衔”。天台山寨墙确实起到了保护村民,抵挡匪患的作用。当时官宦赵文濂在《九月守城纪实》中这样写道“天台山下路,敌骑以纵横......扬声红过此,火器莫开枪”,并自注:“贼过天台山寨,扬声官兵过于此,慎勿开枪”,反映了当时匪患及民御的真实情况。而今,古寨墙实际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筑寨墙时村民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足以令后人赞叹。
三、 天台寺
位置:河北省肥乡县天台山镇天台山村东侧
历史年代:唐宋代
原貌保存情况:现存部分佛像、碑刻、禅堂
现状规模:现在已经得到保护并专人负责管理
空间分布:66660㎡
价值特色:邯郸市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得真法师一直致力于天台山村天台寺恢复重建工作,亲自到寺院遗址考察,并且到浙江天台山寻访祖庭,规划修复方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天台国清寺方丈可明长老亲自写信指导天台寺修复情况;中国佛教协会政策办公室主任徐玉成教授也来函指导天台寺修复事宜。如能使古刹重修如初,古镇将成为中、日、朝、韩、两岸三地佛教天台宗黄金纽带,这其中蕴涵着无限的宗教、文化和经济潜力。
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建筑、音乐、书法及印刷术均具深刻影响,对历代帝王封建统治也起到了辅治作用。为了写清古寺的来源,先要从寺名、村名的来源说起。
浙江天台山在天台县城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发详地。南朝僧人智顗率弟子筑庵而居,讲经论道,创立了天台宗思想体系。现今的名刹国清寺就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唐贞元二十三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入华学天台教法,回国后创立了日本教法天台宗;11世纪,朝鲜僧人仪天入宋学天台教理,把天台宗传回朝鲜。此后,日本及朝鲜佛教徒常入华参拜祖庭,而今拥有300万多信徒。
天台寺位于天台山村东侧,为佛教天台宗北方稀有道场。从隋唐时期有浙江天台山僧人结庵而居,寺院完整建成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原总占地百余亩,建筑区二十余亩,其余为园林塔院。根据现存碑刻记载,清代寺院修葺时,山东、山西等地均有出资布施,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和影响之远。
隋唐时期,浙江天台山僧人行脚于此,见平原大地独显此山,遂筑庵于土山之上,山名天台山,“村亦名天台山”,后建筑寺院,名天台寺。(雍正十年《肥乡县志》卷一)。寺僧昼诵《法华》,暮修止观,教化一方。
天台寺围墙均由大青砖砌筑,寺院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修定殿、瑞光殿(别名铁佛殿)五部分。寺院建筑层甍巍峨,鳞栉接比,旌旗飘舞,祥云缭绕,气势恢宏。寺院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遐迩。
山门殿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由青砖绿瓦配以木质椽檐飞羽而成,内塑伽蓝菩萨像,伽蓝菩萨是关公化身,右手执刀,左手扶捋长须。天王殿三大间,内塑有弥勒菩萨面向前方,大肚偏偏,长耳笑眼,姿态动人,迎接四方香客。韦陀菩萨隔屏在弥勒菩萨正北站立,身披甲胄,双目圆睁,左手叉腰,右手执杵扛在肩上,威风凛凛。山门殿与天王殿之间东西两侧分别建钟、鼓楼。大雄宝殿宽五间,进深两间,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站像为阿难和迦叶,与之隔屏北向的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三位菩萨均为坐姿,各自骑在狮象犼上,面向正北,是寓意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修定殿是整个寺院的最大殿宇,在乾隆元年(1736)有过修整,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四角攒尖,下檐方木构成,五彩斗栱,彩绘栋梁,高大雄伟,上筑有日月楼,高七尺,在日、月光线的照射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修定殿阅台一丈宽,台阶下东西两侧各有石碑,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石碑至今尚存。修定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右侧为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左侧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均为坐姿,连着下面的须弥座有一丈二尺多高,佛像均双目下垂,面带慈祥,犹似教化世间,法音宣流。瑞光殿在最北端,殿内供奉的铁佛是燃灯古佛,一丈多高。据铭文记载,铁佛像铸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由忠武军(今河南许昌)工匠铸造。在瑞光殿与修定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左右各建配殿两间,左侧供奉准提菩萨,右侧供奉观世音菩萨,均由香椿木雕刻而成。据说,明朝雕制佛像时用的香椿木,为邯郸县上宋村村民布施,几百年过去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和三月十八日准提菩萨圣诞,邯郸县上宋村就有很多人来天台寺“走亲亲”,他们称这些用香椿木所刻得菩萨像为菩萨姑姑,直到解放后还有人来。寺院东西侧配殿各有十二间,内供奉祖师像和其祂菩萨,紧邻山门的寮房为僧舍。
寺院苑林占地七十余亩,苑林内,古木参天,名卉甚多,风景怡人。许多文人骚客游览并留下了很多诗文,明朝诗人李贞吉在游览天台寺时,题有“天台有蕙兰,奕世乃齐烈”诗句。天台寺紧邻东侧漳河,构成了一幅天然亮丽的风景画。人们将“漳河春晓望山寺”看成是当时名胜一绝,如诗人李恺在 《宛怀草堂报歌》中说:“贪赏东山寺,舟人倚醉眠”,将古刹天台山寺与漳河融为一体,使人读诗如临其境。苑林内之塔院,松柏参天,临风挺秀。
四、日落晚眺石
位置:在天台山村天台寺内。
据《肥乡县志》记载,“肥乡十景”中,最具盛观的要数“日落晚眺”。
“日落晚眺”石位于天台山村天台寺内眺石碑上,当夜幕降临之后,登此眺石西望,衔日如住,远山苍翠,山川林木,清晰如昼,树木飞鸟,历历在目,人们竞相观望,文人骚客留下大量诗章。
《肥乡县志》称“村由寺兴”盖源于此。明朝诗人乔年曾写有《天台晚眺》诗,称“满目烟霞春雨后,万山苍翠夕阳中”,描写了当时登览眺石所见的情景。寺院之“日落晚眺石”实系天然的红外线玉石,清澈透明,堪称国宝。
五、藏兵洞
藏兵洞在天台寺院内,其位置在铁佛殿佛像前供桌下,地洞之所以称藏兵洞,是因为该洞开挖在隋唐时期,因窦建德在广府老城建立大夏国,因为当时兵将较少,惧怕外敌侵略,曾凿洞在其府邸后院,向南四十里通天台山村天台寺,向西四十里通永年县通头村。藏兵洞深三丈多,与广府窦建德的夏兵洞衔接互通,洞口盖一方石,以前,有村民沿洞下去过,由于地洞较深且长,多无走到洞头者。
六、古皂角树
天台山村天台寺苑林内,有一棵皂角树,明代植载,至今六百多年,如今仍然苍劲挺拔,树荫一亩多,树身需三人连手合抱,古树至今尚结皂角,皂角个大修长,大者尺余,村民多于深秋于树下拾之,洗涤衣物异常净洁。
七、八步三眼井
位置:天台山村南街
历史年代:清代
原貌保存情况:遗址保存完整
现状规模:现在已经得到保护并专人负责管理
空间分布:660㎡
价值特色:为研究冀南地区水质资源提供良好素材。如能加以开发,将与葛孽城、古寨墙、天台寺等共同构成天台山镇古文化平台,亦不失为一处很好的游览景点。
八步三眼井指八步之内有三口水井,而水质各异,有苦、甜、咸三味之别。井深三丈,水质之独特实难考究。遗址存,若能开发,将是一处具有重大价值的人文景观。
八、赵王路
天台山村南至今存有“赵王路”。据传,每当清明前后,天黎明时,站在村南寨墙上常可看到赵王车马来往伞盖云涌,近看却全无,与葛孽城之海市蜃楼同。其路路址今仍存,村民有种庄稼于路址者,苗常矮而不壮。赵王路是战国时期,赵成侯、武灵王、平原君赵胜留下的遗迹。路址源头从葛孽城开始向东,直达肥乡南部楖裵古城。
九、明代古槐
村内古槐是明代栽种,距今已经五百余年,树身内干枯又发新枝,现今茂密参天。槐角蒸食,可以充饥,树叶泡茶,降脂降压。树下常常围坐下棋说唱,人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大树依旧矗立在大路旁,见证者小镇的历史。
十、古汉墓群
天台山镇古汉墓群位于西刘家寨西侧,汉墓群占地约一百五十余亩,墓群土封,高达数丈,暮春积雪不消。古汉墓群建于此地,当与东侧葛孽城或有关系。村民建祭祀房屋于冢上,过去盗墓贼曾用洛阳铲盗挖,村民因祭祀房屋住人而发现,而使得盗墓未成。现今,已经被邯郸市文物部门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卧牛山
卧牛山是宋金时期,宋将焦赞的作战指挥部。卧牛山西侧村庄是天台山镇的焦营,是焦赞部队的寨营。相传,卧牛山曾被焦赞作为卧牛阵,每头牛角均安置锋刃,抵抗金兀术,因战役胜利后,战牛有功,准予诸牛免于耕作,备足粮草于此地,安养。牛多食饱而卧,远看斯山,故得卧牛山名。后人为了纪念抗金“牛”英雄,特建卧牛山以祭祀之,每年二月初,当耕牛开始劳作时,这里便引来四方村民,多为祈求五谷丰收和六畜兴旺。
天台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全国先进文化站
天台山镇文化活动中心始建于1981年,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具有阅览室、培训室、台球室、电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厅,备有录像机、EVD、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村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现秧歌队、舞狮队、腰鼓队、唢呐队等民间文艺团体20余支,举办“农历六月初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天台山镇象棋比赛”,每年正月“对对联”、“猜谜语”等活动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多次举办传统武术、花车、划旱船、大头舞、舞龙等文化节目,使本土文化重焕生机。
1990年10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天台山镇文化活动中心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1991年3月,河北省文化厅授予天台山镇文化站为省“先进文化站”称号。
1999年8月16日,邯郸市文化、卫生、民政、科委等16个部门与肥乡县12个部门在天台山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邯郸市“心连心”艺术团慰问表演。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予以报道。天台山镇文化站被广大农民称为“精神家园”。
二、红色文化
天台山村杜秀生于1929年自省立十三中回乡,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发展王兰、孙代宗、司明堂等参加革命,并且发展成安县首个共产党党员,又将红色种子延伸到临漳县。在冀南地区轰轰烈烈闹革命,其中王兰、孙代宗等十三人组成“十三太保”,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炸碉堡,打游击,屡立战功。
天台山村1929年建立了党支部,由早期党员杜秀生担任党支部书记。1928年初,成安县大霍庄村乔瑞生由肥乡县天台山村杜秀生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成安县第一名中共党员。(《临漳县志》作者: 河北省临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845页)1930年(民国十九年)春,位于大名的省立第十一中学学生、中共党员杜秀生转学到十三中,与党支部取得联系,被分配负责共青团工作,领导成立共青团外围组织反帝同盟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吸收了50余名会员。暑假前,党支部决定发动学潮,联合进步教员,驱逐反动校长赵子丰离校;反对尊孔读经,提倡读书不忘报国,发扬“五·四”精神;创立学生会,创办校刊,宣传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10月6日组织学潮。(《邯郸革命史话》作者: 邯郸市档案局 第:72页)1930年冬,永年十三中杜秀生、刘洪宾介绍李福祥入团入党。李福祥介绍赵海枫入党。赵介绍韩荫亭入党。韩介绍郑吉甫入党。(冀南革命斗争史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冀南革命根据地史编审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10月.32页)1931年2月,成立永、曲、肥中心县委,柳林溪任书记,天台山村杜秀生任组织委员。1934年夏,柳林溪调走,曹海波任书记,王兰为县委负责人。(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一辑上157-158页)
天台山村王兰、孙代宗、司明堂等组成的“十三太保”革命组织,在冀南地区,领导农民分田地,焚地契,深得民心,被当地群众称为十三位革命英雄。1932年,肥乡西区南谢堡反动地主尹某,经常骂共产党,“十三太保”组织“穷人会'便把他抓了起来,召开斗争大会,并罚他粮食三十石,步枪一支,子弹三百发,白洋三百元,胜利后决定召开庆祝大会。会前县委书记柳汁青同张好礼、尹兆华、王兰、孙代宗等同志研究,决定成立“农民合作社”。开会这天,组织了武装纠察队,巡逻放哨,以防武装袭击,会场上竖着“农民合作社”的大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常。会后吃了大锅饭,分了粮,尽欢而散。(《冀南党史资料 第一辑》作者: 冀南革命根据地史编审委员会编 第:368页)
天台山村张玉佩于1935年11月参加武安暴动,1938年加入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任营长。曾经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延安整风运动、邯郸战役等,5次立战功,8次当选模范,1947年复员回乡,任卫生局副局长、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天台山高级社社长。解放后,多次当先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51年9月30日,在北京国庆招待会上,受到毛主席接见。
三、木板年画
李家木板年画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而且代代有传人。清末民初,邢台南宫县李张马村李兰荣,幼年跟随其父来到天台山村,以经营木板年画为生。李家木板年画品样齐全,有一百多种,模板原是清朝祖上遗留,均是梨木雕刻,线条细腻,色彩纯真,人物画逼真,栩栩如生。每逢年关,李家便刻印年画。李家刻印木板年画所用纸张,均需上等好纸,每份年画印刷数量超过十几万份,因为李家年画以品种齐全、印刷清晰,深受村民喜爱,在百姓心目中印象较深,家家户户“请”回去,粘贴在神龛处以作供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李家木板年画成了村民过年必备品,其它木板年画村民很少认可。现在,李家木板年画在周边县市均有流通,在冀南地区久享盛名。而今,李家传至李兰荣儿子李宝成,操持祖业。
四、柳子腔戏
柳子腔戏,又名柳子戏,俗称“蛤蟆嗡”,起源于山东,在冀南各县有流传。肥乡县天台山村的柳子腔戏,在剧情内容、唱腔念白、形体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虽为地方小戏,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家家户户邀请亲朋好友来村子里看戏。天台山村并建戏楼一座,专供戏用。至今,天台山村柳子戏艺人卢世杰、孙琛等健在,孙琛年近九旬,歌喉不减当年。当时的剧种有《五鬼闹判》、《杜十娘》等。
五、民间烟火
天台山村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分多出点放民间烟火三天,主要有“点捞杆”、“铁树开花”、“跑马”、“九龙戏水”、“双龙戏珠”、“初花”等。“点捞杆”较大,一般需要在村外,占地三四亩,要十几个人将架子绑好,上面放置鞭炮、爆竹等,“铁树开花”和“点捞杆”相同,将烟花绑在一棵枯树上点放;“跑马”最刺激,将烟花爆竹绑在马架竹竿上,找一个专业胆大的村民,双手架住马架,点燃后,在人多的地方来回跑,看烟花的人们前呼后拥,笑声喊声成片,非常热闹。“九龙戏水”和“双龙戏珠”是将烟花绑在铁丝上,两端固定,点燃后来回穿梭,靠烟花放出的火花点燃另一端。“初花”是天台山村自己发明的一种烟火,将柳木炭、火硝、铁粉等按比例配置,在村内十字大街每隔一米远挖一个圆柱状坑,大约半米深,将火药放入,中间用芦苇四外填土,一边填土一边用木棒捣实,需要慢慢捣,最后将土封口。点燃时需用铁火杵引燃,火花从地下窜出,火梨花映红天空,从地下洞中窜出时带着声音,刺耳。有的人没有捣好就会象原子弹爆炸一样,从地下发出蘑菇黑云,带着爆炸声音。
六、庙会
农历六月初二日是天台山村庙会。起初,庙会在天台山村天台寺和南街天地庙内,是法会性质,后来在东大街寺庙和南街等聚会,进行祭拜佛菩萨、焚香许愿等,之后便演变为全村娱乐和购物等活动,现在发展为物资交流大会。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家家设宴招待亲朋。庙会期间,城西几十个村子的村民都会来此赶会,非常热闹。
七、剪纸
天台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解放前家家户户过年剪窗花,至今“鞋样”即是最实用的剪纸品。王崔氏是天台山村出了名的剪艺师,她剪出的作品非常秀美,她的作品“祖国万岁”、“愚公移山”等文物部门收藏。至今,天台山村剪纸艺人闫风花等传承剪艺。
八、中医药文化
小镇名医倍出,在清代至民国间,这里中医药步入鼎盛时期。以杜懿德为代表,懿德顺承父学,自幼跟其父杜国士学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道光壬寅年,瘟疫流行,杜懿德施药济众,著有《脉案》和《集验良方》传世。其子文田、文治也具乘家学,从医济世。阎珅是杜懿德外甥,学从其舅,尽得其传,坐堂广平府益寿堂,与广平府胡大中(著有《临证经验良方》其子胡景桂整理)相善,诊病若神,南至河南淇县,北至正定县,富家豪绅或官宦邀请,诊脉即付四两银子,人称“阎四两”,著有《脉诀歌》及《阎氏脉诀手稿》。张昆幼年多疾,十三岁时,严冬患高热,大汗不止。延缓数日不解,后将阎珅自四十里外的广平府请回,阎珅看脉后断为中暑,旁坐诸医闻老先生诊脉神奇,故皆觑视,闻阎珅言,皆摇头以为其术平平,殊不知阎珅告曰,是证为“伏暑”,皆敬之。阎珅开方四味药,人参、石膏、粳米、知母。三贴愈。后,张昆学从阎珅,善治时病,推崇清陈修园,也称良工,张昆字迹隽秀,处方每味药均需单包,然后到诊室查看,无误方允许煎服。孙金陵,号 “老阜”先生,以外科著名,其子炳瑞传其学。“老阜”先生著有《外科验方集》。孙金山系“老阜”先生族弟,以治崩漏和癫痫擅长。刘济清生于清末,外科精湛,学从清代《外科金鉴》活人甚众。
天台山镇历史文化名人
天台山村建村于战国时期,唐时因为天台山天台寺更名为天台山村。
这方广袤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历史名人,中国第一位宰相肥义;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东晋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道家鼻祖葛洪;载入日本人丹波元简《中国医集考》的杜懿德;畿辅名医,诊脉如神的阎珅;太平天国将领,“飞毛腿”傅俄;血战台儿庄战役中,与日寇鏖战的爱国抗日将领,27师参谋部主任杜绍先等等。历史在延续,而他们的故事成为天台山人的骄傲和永久的记忆。
一、肥义
肥义(?~前295) ,肥乡县天台山村人。
战国时赵武灵王相国,封邑肥乡。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思想开明豁达,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遇到阻力时,极力劝说武灵王:坚持改革,不必顾虑。他告诉赵武灵王:“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使武灵王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并封肥义为相国。此后,肥义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惠文王而惨遭杀害。后人有诗赞《赵相国肥义》,诗曰:
幼主能扶亦有功,分封采邑立恩隆。衡漳襟带山河固,荀息忠贞际遇同。
骨肉操戈王室乱,死生为国古人风。君臣骈首归于尽,惆怅沙丘昔日宫。
二、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前309-前251) ,名腾,生于肥乡县天台山村之葛孽城。
他是赵武灵王与吴娃所生。因吴娃与韩夫人(赵武灵王第一夫人)有隙,赵武灵王与吴娃长期居住在葛孽城,是以葛孽城又名“夫人城”。赵何、赵胜在此出生。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即平原君,惠文王之弟。他任赵国宰相时,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惠文王死后,孝成王继位,他继任宰相。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也。司马迁这样评价赵胜。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
天台山村是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长期居住地,他又是肥义的门婿,肥燕的丈夫。明人程学礼《过天台山市有感》上说:“往昔谁知传赵胜,而今里名失荆轲”。赵胜去世后安葬于天台山镇东侧索家寨村后。
三、葛洪
天台山村是葛洪诞生地。
葛洪,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文学家、医学家,人称“葛仙翁”,“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他的父亲葛悌是江苏句容人,在肥乡县当县令,葛洪就出生在天台山村,而当时的肥乡县城就是天台山村的葛孽城。葛洪在其《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仕吴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拜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西境不守。博简秉文经武之才,朝野之论,佥然推君。于是转为五郡赴警,大都督给亲兵五千,总统征军,式遏疆埸。天之所坏,人不能支。故主钦若,九有同宾。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迁至大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
葛洪的父亲葛悌什么时候投晋?在《晋书》葛洪本传中也有记载:“洪父悌,吴平(280年)后入晋。”(《晋书》 房玄龄著 商务印刷馆 1982)公元280年,葛悌以吴中护军身份随孙皓同赴洛阳。
也就是说,葛悌入晋后,于公元280年至洛阳,入洛后,《抱朴子外篇?自叙》称葛悌“以故官赴(洛阳),除郎中,稍迁至太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全译 庞月光译注 贵州人民1997)依次任职郎中、太中大夫、大中正、肥乡令这些官职。
葛洪的父亲葛悌什么时候任职肥乡县令?
据《自叙》推断,应该是在投晋至葛悌去世,即公元280至295年间。
今存《肥乡县志》,早者为清雍正四年,有关葛悌任职肥乡县县令事阙如。之前《肥乡县志》因毁于水火或兵燹无法考证,明刻本《广平府志》亦不载。
葛悌在肥乡任职的时间是在公元280年之后,二年后也就是282年葛洪出生。
根据葛悌入晋为官履历,先郎中,后稍迁至太中大夫,历位大中正的官职,肥乡县令,从肥乡县又升迁为吴王郎中令、邵陵太守。
晋惠帝元康四年,即公元294年,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葛悌于是年被任命为吴王郎中令,可以推断,从肥乡县离开的时间最迟不得低于此时。时,葛洪12岁。
据今《肥乡县志》记载,“肥乡县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 。”也就是说,在葛洪出生之前六十一年,肥乡已经设立。葛悌有如葛洪《自叙》中述说的任肥乡令之条件。
葛悌由吴而晋,初宦居洛,且位在大中正,难免遭晋旧臣非议,故迁徙远离京都之肥乡县,实为贬职。所以,居住在洛阳时间不会太长,在任职肥乡县令之前有可能时间短暂。
由此得知,公元280—294年之间,葛悌在肥乡任职,葛洪在肥乡县天台山村的葛孽城出生。
葛洪出生之时与父亲在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自叙》说:“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葛洪为葛悌三子,出生后便娇生惯养,直到十三岁父亲去世,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葛悌携妻子任职肥乡,在肥乡生葛洪。
葛洪出生于肥乡县最可靠的证据,应该是葛洪对父亲任职肥乡县时的一段描述:父亲任“肥乡令,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恩洽刑清,野有颂声。路无奸迹,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私财。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发诏见用为吴王郎中令。”
据葛洪记载,当时肥乡县户籍二万,在所有的州中最平安,用德去教化当地的百姓更加显示他的奇异政绩。给予恩赏和刑罚清晰公正,在远离京城的乡野人们爱戴歌颂。路上没有奸迹,农民没有私佃公田,离开自己的农田到别人的田地就像在市场上。当地的百姓因事相求而细如秋毫的馈赠,都拒之门外。办公所用的纸和笔,都是出自私财购买。置刑法而不用,不用言语自赞而肥乡得到很好的治理。因为疾病而离开肥乡令这个官,后来病愈后被吴王发诏做了郎中令。
葛洪的父亲葛悌自公元280年仕晋至295年去世相易六任时任肥乡令。
葛洪出生在肥乡,且自幼生活在肥乡,对肥乡县户及父亲治理有详尽的了解。除此之外,葛洪对肥乡那份深厚的感情是他终生不能忘怀。
四、杜天成
杜懿德,字天成,生活于清朝嘉庆、道光间。天台山村儒医。据日人丹波元简《中国医藉考》记载:“肥乡儒医杜天成,字懿德,少业儒,家贫,从父国士学医,精脉理,道光壬寅(1842年),疫大作,施药济人。著《集验良方》、《脉案》等书传世。”其子文治、文田具乘家学,从姑兄阎珅游,尽得其传。
五、阎珅
阎珅,字玉如。肥乡县天台山村儒医。懿德公之外甥。生而聪慧,为人豁达。幼年体羸多疾,及长从随舅氏懿德学医,深得嫡传。书载:“方冠数年則出其术,以活人应手立效,远近延聘者,踵接道行。畿南三府间久之。南至卫郡,北至中山,常安车相迎,名大振。”而先生“医德则不矜己见、谦谦自下,不以蒲轮之逸而厌缓步,不以朱门之贵而后茅屋,居人翕然,归之,造门就医,自朝至日中不间,脯后长出诊病,暮夜始息,比归,而病夫有待于室”先生“用药谨严,若神鬼在旁”,“凡药之分厘变更,皆与病者相呼吸”。坐堂广平府,每治则效,乡人称其神工。懿德公命子文田、文治学与珅,于清咸同间,“朝暮有定程,口讲而指画”,文田、文治终成良医。阎珅所著《阎氏脉诀手稿》今存未梓。同时期永年名医胡致堂著《临证方脉论》,与珅笃交。其子胡景桂参校父书,任山东按察司,题联赠珅:“修竹幽兰欣静与,和风朗日契天怀”,(《广平府志》吴中彦 胡景桂 来源:台湾影印新修方志丛刊 台湾:学生书局 年卷期:1968)由此可见冀南医学交融之一斑。珅之孙女婿张昆传其术。
六、傅俄
傅俄,天台山村人。太平天国林凤翔麾下的大将,据《邯郸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二十三日,傅俄在肥乡县聚众响应,率太平天国北征军由潞入黎,攻打县城,后由明山绕道临洺关直取广平府。知府沈涛速函大名府总兵董占元解围,后傅俄因粮草不济,后援失利,兵退魏县。在棘针寨孤军无援,被擒。民间有说犯地名之讳,俄鹅谐音,被困棘针寨,鹅不得飞也。后被邯郸县令卢运昌斩于监狱。
传说傅俄行走如飞,跑起步子,后面的辫子平直。人称“飞毛腿”。 傅俄练武所用擎石,至今尚存。傅俄的儿子傅老同和孙子傅老振传承傅家武学,民国初,傅老振授徒武学,天台山村孙天禄、孙老用、郝成先具乘傅家武学。
七、杜绍先
杜绍先,名荫宗,天台山村人,抗日爱国将领。民国《县志》卷二十八载:杜荫宗,湖北学兵营毕业,陇东司令部参谋长。曾任高树勋部池峰城旅参谋长。国民党第27师黄樵松参谋部主任,1938年3、4月,参加血战台儿庄战役。黄埔八期于竹山撰稿《八年抗战亲历记》中记载作者在台儿庄前线认识:参谋处长杜荫宗(字绍先,河北邯郸人。他在部队资格最老,故人称杜老帅)。黄樵松师长派敢死队的人,把4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抱着滚到敌人坦克车下,抱手榴弹的人与坦克同归于尽。黄师长用这种方法炸毁了敌人很多坦克。一次战斗结束,但敌人尚未溃退,黄师长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和师部的参谋主任杜荫宗及副官主任于挽中在台儿庄寨内西北角的两间房子里,用白铁空罐头盒煮了几盒黄豆吃,把煮豆子的水也喝了,可见战争期间的艰苦。大战时诗人臧克家,记者范长江、陆诒等都冒着枪林弹雨来27师采访并慰问。(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台儿庄大战亲历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01月第1版.113页)高树勋将军起义后,杜绍先冒着生命危险到国民党军队中去敦促旧友早日放下武器,归顺人民。促成了一连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率部起义和投诚。(《高树勋纪念文集》作者: 公孙訇主编第:124页)
八、杜秀生
杜秀生(1913-1932),字俊卿,1926年在成安上高小。1928年在大名11中学读书,初加入反帝同盟会,后加入共产党。1928年,回乡介绍天台山村王兰、胞弟杜阳生和南谢堡村尹兆华等加入共产党。因领导闹学潮被开除。1929年转入省立13中后,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学生闹学潮,发展进步学生参加共青团、共产党。1931年印刷《工农红军报》在家乡天台山村粘贴。当局开除,勒令河北省所有中学“不准接受杜秀生入学学习”。1931年到北平私立文治中学继续读书,仍积极创办校刊宣传革命。7月完成学业回家经上级指示南上江西参加工农红军。在江西九江,患肺结核合并白喉重症,经医治无效,于1932年病逝于九江,年仅19岁。(《邯郸革命史话》作者: 邯郸市档案局,1992年)
天台山,一个拥有着古赵文化历史,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镇,在快节奏的新生代,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街巷檐下,人们品味着历史往事,如醍醐灌顶,美妙动听。美丽的村庄,如同镶嵌在冀南大地的一颗摩尼宝珠,闪闪发光。
附:参考文献
《广平府志》吴中彦胡景桂来源:台湾影印新修方志丛刊台湾:学生书局 年卷期:1968
《肥乡县志》雍正十年影印本
《肥乡县志》民国30年6月(1941)作者:安亮清影印本
《河北通志稿》民国二十一年(1932)到民国二十六(1937)河北通志馆排印
《河北省县名考源》陈钢铁卿著1928年
《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王忠悫 公遗书》铅印本
《战国策》(汉)刘向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4
《太平寰宇记》乐史撰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0-01
《中国医集考》八十卷。日本、丹波元胤撰。成书于1819年
《抱朴子外篇》抱朴子外篇全译庞月光译注贵州人民1997
《晋书》房玄龄著商务印刷馆1982
《阎氏脉诀手稿》作者:阎珅,珍藏手稿 清代
《邯郸历史大事编年》作者:张建华 左金涛编撰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9
《台儿庄大战亲历记》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01月第1版.113页
《高树勋纪念文集》作者: 公孙訇主编第:124页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一辑上》作者: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办公室编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临漳县志》作者: 河北省临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9年
《邯郸革命史话》作者: 邯郸市档案局,1992年
《冀南革命斗争史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冀南革命根据地史编审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10月
《肥乡地名资料汇编》作者:肥乡地名资料办公室,1982年10月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1 6745
网址:www.zgtsxz.vi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南里2号市长之家6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